文化艺术

在时代大潮中两个小人物的沉浮

来源:半杯清茶社 阅读: 2016-09-07 20:25 我要评论

1954年,两个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李希凡(时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研究生,27岁)和蓝翎(时为北京师范大学工农速成中学语文教师,23岁)写了一篇<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文章,对著名红学家俞平伯的“红楼梦简论”提出不同意见.文章送给文艺报未被刊登,最后刊登在他们母校山东大学的“文史哲”1954年第九期上。他们没有想到,从此以后他们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毛泽东看到了他们的这篇文章,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把他们称为两个“小人物”,认为“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于是他们由默默无闻的业余文艺爱好者成为全国著名的明星式知名人物。李希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蓝翎为政协特邀代表,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的亲切接见,李希凡还出席第一届全国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大会并获奖章,1955年6月作为新闻界代表出访苏联,波兰等国,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一些单位争相邀请他们去作报告.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专发社论赞扬他们。他们成为全国青年的学习榜样,中国人民大学被公认为最有才华的女学生程海果因崇拜李希凡和蓝翎,甚至改名为“林希翎”!他们的工作也得到调动,先后被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编辑(李希凡由毛泽东亲自点名,而蓝翎本来想去文学研究所,当时的北京市委文教书记邓拓说,文学研究所不是一个战斗的地方,也安排他去了人民日报文艺部)。
 
于是他们满怀热情地以新的姿态并肩战斗。李希凡后来承认:“在此之后,就自觉地以战斗者的政治姿态出现,仿仿佛真理就在自己一边,当仁不让,片言必争。”他们却不知道革命会制造革命自己的孩子,也会吞噬自己的孩子!他们一帆风顺的人生轨道很快将转入多灾多难的坎坷弯道之中!
 
1956年,蓝翎就辽宁一个青年女工被迫害致死一事写了杂文“面对着血迹的沉思”,在反右中被批判为“攻击新社会”而打成右派。在批判大会上李希凡被点名上台表态。由于李希凡出身比蓝翎好(蓝翎的父亲曾为国民党的还乡团),在当时的阶级路线下,对李希凡一直更加重用,在他头上的光环和给他的鲜花也更多些,这引起蓝翎的不满,两人已貌合神离。而李希凡对蓝翎的批判,导致他们从此决裂,分道扬镳。 
 
1958年蓝翎被开除团籍,撤消职务,下放到唐山一个农场监督劳动。(在此顺便提及,当年因崇拜李希凡和蓝翎而改名的林希翎,也在人民大学被打成极右份子)。
 
1964年,江青曾两次找到李希凡,要他写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李希凡没有接受。据李希凡自述:“对江青讲的很多问题我听不懂,也不理解海瑞罢官与三自一包究竟有什么关系?特别是听了她对文艺界一些领导人的意见,更觉得糊涂。我认为,这是他们领导人之间的事,不应该和我谈。她说的我接受不了......江青曾向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谈到,她找我谈话时,我精神状态不好。”后来江青就去找姚文元写了那篇著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革开始,李希凡被冠以“破坏全国文化大革命的罪魁祸首”, “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苗子”而被批判斗争17次,写了三十多万字的检讨,在批斗中苦熬着。设想如果他在当年接受了江青的任务,也许他在文革中会大红大紫,不会受这些罪,但文革结束后说不定他又会成为四人帮的黑干将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诚者斯言!
 
文革后李希凡担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常务副主任,1986年调文化部中国艺术表演研究院任常务副院长。蓝翎于1978年平反重返人民日报,1987年任文艺部主任.2005年因病去世。
 
是的,一个人可以躲开一场瘟疫,一场战争,但躲不过一个时代!1994年蓝翎曾以“龙卷风”为题写书回忆道:“自然界的龙卷风可以归之于天。而人世中的一些现象,就其不可予料性而言,颇似自然界的龙卷风。突然一阵风起,便改变了被卷入者的正常命运。我个人前几十年的命运正是如此。”两个小人物的命运,他们在时代大潮的腥风苦雨中的沉浮与挣扎,悲喜交替,举手投足间无不留下时代的印记,折射出那个世代的本相与真实。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读书时代

    读书时代

    2023-11-27 05:16

  • 补课

    补课

    2021-07-03 04:52

  • 徜徉在欧洲的艺术长廊(上)

    徜徉在欧洲的艺术长廊(上)

    2020-05-08 07:33

  • 一滴泪

    一滴泪

    2020-04-01 08:00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