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鲁迅的江湖事(三)

来源:未知 阅读: 2016-12-29 09:14 我要评论

蒋百里是个军人,在吴佩孚手下,与冯玉祥是好友,后来在蒋介石执政年代,一直是个若即若离但各方又很佩服的军人,他一直没有提到鲁迅。蒋百里又是一个才子,会做诗,有一笔好字,跟文人有很多交往,在他的圈子里根本没想到写鲁迅。这是他闺女写的,蒋百里死得早。
 
另外两位一度差点变成汉奸,后来叛变回到蒋介石的政府里来,这两个人是高宗武和陶希圣。这两个人都是海归派,陶希圣好像不是,可高宗武是正宗的留日派,从小就在日本,危难时期成为蒋介石和汪精卫非常信任的日本问题专家,通过他可以找到很多日本人。他比鲁迅晚一辈,鲁迅是晚清去留学的,他是清末民初去留学的,跟鲁迅的留日派有渊源,但完全没有提到鲁迅。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从小知道的那个鲁迅,是唯一的斗士,反抗专制、反对军化、反对国民政府、反对一切压迫的势力,就他一个人,我们还不知道有其他人。现在我知道的非常多,体制内的胡适反对,傅斯年也反对,一大群人都反专制。所以绝对不是鲁迅一个人在反对,有很多人在反对,只不过反对的方式、语言不一样,影响不一样。

鲁迅的江湖事(三)

鲁迅在当时是边缘的、体制外的一个年纪很大的文人,如萧红、萧军这些人,延安还没有出现时,没地方去,找不到饭碗、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怀才不遇,发现鲁迅这些东西是替弱者讲话的。当时能谋到饭碗,职位相对比较高,后来决定进入政府共事的人,要么讨厌鲁迅,要不无视鲁迅,这很正常。今天政府里任何非常重要的角色对文学家感兴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慢慢的我才看清楚(不能说完全看清),从民国各种回忆录和往事中,慢慢找到了我想象当中的鲁迅。
 
戴潍娜:提到蒋廷黻、蒋百里、高宗武、陶希圣的回忆录,这四位其实都非常有料。尤其是蒋百里,他的女儿就是女高音歌唱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蒋百里是位没打过仗的军事家,写过《国防论》,也写过《欧洲文艺复兴史》。他请梁启超为《欧洲文艺复兴史》写序,梁启超一边打牌一边写,没想到写了四万多字,只好取名为《清代学术慨论》单独出版,再回头请蒋百里写序。可谓是佳话。陈老师刚刚提到的,是国民党高官或其他人士对鲁迅的回忆,看得出他们对鲁迅依然保持了审视的距离。但在左翼青年中,鲁迅在生前就被视为神一样的存在了。他逝世时“被成为”民族魂,有十二位青年作家为他抬棺,这些都跟他在左翼青年中的巨大影响有关。
 
孙郁:那是在一个复杂文化生态里产生的鲁迅,我们是在一个单调的环境里谈鲁迅,是封闭的。我上大学之后学中文专业,才知道同时代有那么多的人还存在着。当时喜欢鲁迅的都是年轻人,是草根左翼,对社会国家有抱负,但同时又很潦倒。
 
陈丹青:就是屌丝,是今天的北漂,当时是沪漂,是要借钱的,给鲁迅混熟之后要借钱的。
 
孙郁:萧红、萧军跟鲁迅第一次见面就借钱,鲁迅借钱30块,够一两个月的生活费。
 
陈丹青:我以为鲁迅真好,对年轻人这么好。后来我发现胡适一天到晚借钱,五四一代的文人都帮助年轻人,绝不是鲁迅一个人,只不过帮助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后来自杀的吴晗,吴晗得胡适的恩大了,但新中国建立以后反对胡适,后来就自杀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图景,我们绝对不可以那么简单地去想民国的任何一个人,必须在那样的语境中去想,才能把聚光灯照在某一个人身上,特别喜欢他,然后去想他。
 
孙郁:当时我们不论讲自由主义的文人,还有草根文人,有一段时间在文化生态里他们都消失了,被蒸发了。包括京派,当时北京有一批特别好玩的教授,鲁迅不太喜欢这些人,这些人对鲁迅也是哼哼哈哈的,就是周作人身边的几个人。鲁迅回北京时,这些人对鲁迅比较冷淡,但年轻人特别好。那些人很有学问,讨论中国文化问题、学术问题时很有道理,鲁迅的一些论争跟今天对比很有意思,因为每个人的思路都有各自的道理,有深浅之别。鲁迅的写作,很多是周围人对话,如晚年写的很多文章是和他的弟弟周作人对话,周作人那时的名气太大了,京派领袖,经常发各种各样的高论,鲁迅对着他去了。在这种对话里,鲁迅的智慧就出来了。
 
戴潍娜:不论左、中、右;不论是否喜欢鲁迅,鲁迅都是不能绕过的存在。1918年4月,鲁迅38岁时写了自己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55岁去世。他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创作的时长几乎不相伯仲,是文言到白话写作的时代分界线。到1934年,生命的最后几年,鲁迅为曹靖华的父亲写了《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是标准的古代碑文的文风。足见他文言文的功力。可能所有黑暗的天才,都是分裂的天才,因而可以拥有更多复杂性。比如鲁迅,他反对士大夫,但他自己也是士大夫。
 
3
 
“鲁迅可以,你的话,我们可能有点办不到。”
 
陈丹青:有一本书是我最近刚看的,即《晚清之后是民国》,安徽的一个作家写的,叫赵焰,他写了一系列的民国书,包括袁世凯。这本书里不但鲁迅很次要,孙中山也很次要,整个国民党都非常次要。他写的时间段是1916年袁世凯死的那天到1928年国民党确立了国民政府、北伐胜利。而1917、1918、1919、1921、1922、1923年都是民国非常混乱的一段时间,换了很多总统和总理,我永远弄不清楚北洋军阀是怎么回事。看了这本书大致很清楚了。鲁迅是很后来的事,虽然当时已发表了文章,但从大的政治层面、社会层面,从时代焦点层面,鲁迅都在外面,北洋政府重要过南方革命政府,广州那帮人,蒋介石还是个年轻人,是当时的“80后”,还在找组织、弄点暗杀,想办法接近孙中山。孙中山自己一再地失败,到处找钱,一会儿跟日本人找,一会儿跟苏联人找。鲁迅1881年生,1936年死,经历了中国最混乱的大转型、大混乱,要了解他青少年到中年、晚年,这本书很有用,他给了一本图谱。我见到赵焰就问他怎么理出这么多事来?他说也是看了大量的书,理不清各方势力,谁跟谁什么关系,混乱了很久。但后来看到台湾出的“中华民国年表”,就从年表里梳理出这本书,哪年发生什么事,把线索一个一个嵌到年表里写出这本书。里面写得很有意思,每写到军阀混战、政治斗争以后,会写同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比如泰戈尔来了中国、罗素来了中国、萧伯纳来了中国,包括当时开始流行什么电影、服装,跟今天一样,有一个全图景,并不只有政治,也不是只有战争。里面提到鲁迅和胡适等所有清末民初的大人物,但每个人在自己的框架里和政治里。大家无妨看看这本书,说起来很残酷,我是非常无知的一个人,这些年拼命补才慢慢知道民国大约是什么版图,然后才找到我喜欢的鲁迅。(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细节中的鲁迅

    细节中的鲁迅

    2023-11-05 05:16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鲁迅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鲁迅

    2020-02-01 06:15

  • 鲁迅先生,死了也好!

    鲁迅先生,死了也好!

    2019-08-01 17:48

  • 鲁迅,需要用一生去思考

    鲁迅,需要用一生去思考

    2019-04-24 20:33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