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青蛙台湾行之三: 眷属泪(下)

来源:未知 阅读: 2017-02-14 18:27 我要评论

通过里长的协助,终于在一幢高层里见到了原广义先生,原先生祖籍山西,生在50年代初的台湾。他的父亲,便是随同阎锡山一起来台湾的秘书原馥庭。

抗战胜利后,担任阎锡山长官秘书的原馥庭。

原馥庭生于1917年,山西省河津县人,是在抗战期间进入阎锡山第2战区长官司令部工作的5位秘书当中,唯一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者。原先生先后孕育四个孩子,而原广义,则是原馥庭先生的次子。

得知是原老的公子,急忙询问原老近况,想约时间采访原老,亲耳听一听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口述,原先生遗憾的告诉我,我们来台湾之际,原老已近弥留,现在医院由他们几个孩子轮番陪护。

原广义先生很健谈,我和他聊起了阳明山上的张日明老伯,绥远同乡会的眷属,他和我聊起眷属来台后住在眷村的种种趣事,民国三十八年的辗转飘零……原先生说,他出生在台湾,他的哥哥出生在大陆。

原先生小的时候,经常听爸爸妈妈说起带着哥哥四处流离的境遇,从南京到广州再到重庆成都,直至台湾。他虽未亲历乱世,但是每每父母回忆乱世浮萍时的蹙眉,给他讲述时的欲语还休,他怎么也忘不了。

热心的原先生,将山西同乡会的最新地址和电话发到了我的手机上,他坦言这个老地址是原老先生当初注册同乡会时的家庭住址,估计是张日明老伯搞混了纸条,不过因此也意外邂逅了原馥庭的公子,听他转述父母辗转来台的种种过往回忆。

我拿出我的文稿《文山沱水家国梦 大江大海百年身》给原先生看,原先生缄默无语,静静翻阅。文稿字数不少,原先生看的很慢,很用心。

末了,他紧紧地握了握我的手,说这篇文章很客观,山西同乡会有本刊物山西文献,他建议我去同乡会找一下李干事长,让他看看,争取让这篇稿子发到文献上。

原先生坦言,两岸从战火硝烟到鸿沟隔断再到今天的相互了解,大陆能有如此客观理性的文字,理应发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内战的尸骨累累,和平的来之不易。

分别前夕,原先生说了一席话,让我印象深刻:这个世界,和平是主流。两岸同文同种的同胞间,需要增进了解,加强信任。有什么问题可以坐下来谈,谁先对同胞动武,谁就会是民族的罪人……

眷村内,眷属二代话当年

通过与老兵和眷属的沟通,让我对眷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又双叒一次修正了自由行计划,执意地要去眷村看一看,那个令无数外省老兵眷属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诞生了很多人,很多事,改变了台湾的过去,影响着台湾的现在,预示着台湾的未来。

昔日眷村,大多已经推平建成国宅,台北的四四眷村,旅游网站上很有名,只是恢复旧址挟其名而已,其实没有了人烟味,后来经朋友推荐,我们去了新竹,因为这里有一家眷村博物馆。

眷村博物馆外,小儿子和当地幼稚园的小朋友们一起,排队坐小火车,小坦克,玩的不亦乐乎。但是当看到火车上的“眷”字,不禁心头一震:1949年,机场内,码头边,一阵轰鸣,一声鸣笛,便隔海相峙,游子归程无期,慈母倚闾而望,眷恋的痛苦,痛苦的眷恋,思悠悠,恨悠悠……

幼童不知家国事,只顾自己痛快玩。我望“眷”而忆昔,思绪绵绵,小儿却完全融入环境,与台湾小朋友呼哥哥唤妹妹,亲密无间。

纵然海峡相隔,两岸仍是同文同种,同宗共祖,黄皮肤黑眼睛的龙的传人。

接待我们的。是志工,也是眷村二代。他们生于台湾,长于眷村,经历台海冷战和两岸解冻,基本走的就是两条路:上台大去美国;或者是父辈的老路,从军,转业,做小生意。

我问他,你对眷村什么印象最深刻?他挠了挠头,说:“爱国奖券。”


青蛙台湾行之三:    眷属泪(下)

见我不明就里,他带我到了一间当年眷村居室复原处,兴致勃勃地讲身为飞行员的父亲,每次执行任务回来,必将领到的奖金换成厚厚的一叠爱国奖券,一家人对着报纸查阅开奖号码的情形,他至今记忆犹新。

他的父亲从海南岛上船背井离乡来到台湾,念念不忘在莒的父亲,就用自己的薪金不断购买爱国奖券,朴素的爱国情怀,为国防尽一点绵薄之力,幻想着三五年后,就能在蒋介石的统帅下反攻大陆,荣归安徽老家。

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高调的誓言,沦落为难以兑现的口号;回乡执念,终究成了南柯一梦。

身旁的志工,小时候受父亲感染买奖券,大一些帮着卖奖券,积攒着自己的“私房钱”,买了自己的铁马(自行车),拉着女生去看电影……

对于他而言,爱国奖券更像是他在这里生根的希望。而故乡,只不过是父亲偶尔酒熏后对着墙上的海棠叶地图的一声长叹。
1975年,蒋介石逝世,整个台湾不分南北,所有眷村内外哭声一片,包括他的父母。

他呆呆地站在一旁,不解地看着父母对着墙上的那个黑框老人遗像嚎啕痛哭……

其实,那哭泣的不是对独裁者的悲思,而是对家国梦山河情彻底破碎的哀鸣。

眷村博物馆里,随处散落着行李箱,当年匆匆装上行李,漂洋过海来台,安家立命。

不少眷村老人床底下都有着这样一个行李箱,随时准备半夜起来,装上行李,反攻大陆。

如今,就这么张着嘴,摆放在这里,提醒着我,回不去的对岸,是故乡。

对于生于眷村,长于眷村的外省二代而言,眷村是他们在台湾社会中唯一的生存空间标识,尽管竹篱笆的眷村已被钢筋水泥的国宅取代,一个村落里来自于五湖四海的他们再次被打散,安置在各处国宅里。眷村二代依稀还有父母辈的各地口音,通过自强会等组织延续眷情。

斗转星移,眷村这一历史的产物,终归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而身为眷属的三代以及四代,已渐渐不会讲山西话、安徽话……

今后这些眷属后代的籍贯,也只会填上台湾,而祖辈眷念不舍地故乡,皆化作了祖籍,绥远,山西,安徽……

就像我的妻子去台北郭氏宗亲会寻根,寻来寻去,天下郭姓出汾阳,又转了回来。

尾声 

结束台湾自由行,回到家乡不久后,收到了原先生的讯息:老父病逝!

据台湾媒体消息:前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阎锡山的末代秘书原馥庭,于2016年3月23日在台北溘然长逝。

阎锡山旧属难得重聚:原馥庭(阎锡山秘书,左起)、赵清福(阎伯川纪念会理长)、张日明(阎锡山旧部属,守故居50多年)

原老的去世,也代表着阎锡山的故事,那一代人的经历,逐渐走入了历史。

当一代人逝去时,我才体会出,这一个时代的重量。

他们是台湾人眼中的外省人,他们是我们眼中的台湾人。

他们来自大陆的各个省份,他们最终永远地留在台湾这片宝岛上。

无论他们的心中留存着多少故乡的记忆,他们最终成为了记忆的一部分。

老兵情,眷属泪;六张犁的白色封印,写来都很沉重——

老兵,眷属,情深;
海峡,鸿沟,泪痕。

动荡时代的浪潮,将他们冲到了海峡的对面,时光匆匆穿过他们的胸膛,然后,成了难以述及的历史。

这些文字,用以纪念这一群在历史漩涡中身不由己的人,以及我们和他们身上,若隐若现的共同的根。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北维州华人放歌“心连心”云端音乐会报道之三

    北维州华人放歌“心连心”云端音乐会报道之三

    2020-08-15 02:00

  • 冬季到台北来淘书

    冬季到台北来淘书

    2020-03-25 05:39

  • 奈良故事--东瀛行游记之三

    奈良故事--东瀛行游记之三

    2020-02-23 08:12

  • 中/东欧5国10日陆地游 之三  布达佩斯 (第一天)

    中/东欧5国10日陆地游 之三 布达佩斯 (第一天)

    2019-09-05 12:02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