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留得枯荷听雨声 怀念恩师王谦五

来源:未知 阅读: 2017-07-18 21:33 我要评论



其实这也怨不得师爷,你若说他保守,当然不错,这是那个时代所决定的。武场中有这样的行话,收徒弟时若看走了眼,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面子,栽跟头、摔饭碗就在眼前。都说江湖险恶,不多留个心眼混得住吗?!更何况像师爷这样洞察世态炎凉的人,怎能在这方面不额外的小心和谨慎呢。

当然人心都是肉长的,恩师兄弟俩对师爷一片孝心,老人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的,因此也会在传授功夫上对他们格外上心。作为回报,老人家几年下来陆续传授给二人从不轻易示人的、七星螳螂拳的精华套路。据我所知这些套路大致包括为:“螳螂扑蝉”、“螳螂落蝉”、“螳螂地蝉”,即闻名遐迩的“三蝉”。其对应的攻防取向分别为上中下三路,进而构成独具风格魅力的搏击体系。除此之外还有“长短七星”各一套,“摘要一段”一套,少林短打一套。其他是否存有遗漏未计的套路,我就不甚清楚了,还烦请各位知情者拾遗补缺。

(二)

师爷晚年以收徒教拳为生,但他走出的路数与武术界传统的规矩大相径庭,从中亦可以窥视到这位武林大侠江湖的精明、为人的老道和举重若轻的与众不同。

一般而言,某位拳师决意收徒教拳,没条件的只能委身山岭荒野,辟一静谧处设拳场;家境殷实的,则多于市井闹区遴选合适的门脸房开立武馆。为的是广招门徒,增加收入,同时扩大各自门派的影响和势力。而师爷则另辟蹊径,他收徒教拳不事声张,以类似“出堂会”的方式,到学生家里传功授艺。而他登门的时间事先没有定数,或许一周一次,长则几月不等。一切都依你练得好坏和他与你感情的厚薄而定。乍一看这样授徒的路径似乎有些作茧自缚,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实则不然。试想凭借着他如雷贯耳的赫赫威名,何愁不徒弟盈门。但唯有这样的方式才能杜绝武术界容易滋生的一些陈规陋习,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而解决师爷的生存之道。为什么这样说呢?且让我一一道来。

首先此举让徒弟之间难以产生横向的联系,相互不识庐山真面目。这既避免了彼此的攀比,又杜绝了武林界盛行的“拜师不如访友”的穿帮。从而确保从他这里传出去的东西的唯一性和权威性。

其次前文说到师爷孑然一身,于是如何解决生活中的一日三餐就成为当务之急。“出堂会”恰能让“食为天”的问题捎带着迎刃而解。你想他走到哪位徒弟家里教拳,人家不是盛情的留饭留宿。如此一来岂不两全其美,双方恰好各取所需。

最后人和商品一样都是需要包装的,此理古已有之。对初出茅庐者来说,他需要的是造势和宣传;而对于早已功成名就的师爷这样的人而言,主动自闭和适度幽居反倒成为保持晚节最有效的行径。恰恰这种独辟蹊径的授拳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他在公众场合露脸亮相的几率,因此在客观上会强化师爷自身的神秘性。然而此举非但没让他淡出公众视线,反倒会凭借口口相传的力量将历史的真实渲染到夸张的极致。其结果是当他还在世的时候,许多人就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仅在相关的传说中领略师爷不尽的风采。而传说是具备无限想象空间的,当它达到某种程度的图腾时,就无异于造神了。神一旦形成是供人们敬仰的,不是可以随意亲近的凡胎肉体,于是这种众星拱月般的崇敬一定让师爷感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远离受众也就成了他须臾不可或缺的自保本能。

除此之外师爷生性无拘无束、漂泊不定,这样的“单兵教练”更符合他来无踪、去无影的一贯习性,所以也就多年这么坚持下来了。从结果看师徒间总的来说也还算是相得益彰,但其中的甘苦恐怕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知道。

说完了教拳的方式,接下来再谈谈教拳的内容。师爷一生传出来的拳路可谓百花齐放,不一而足。他教徒弟什么,是根据习练者的身体条件和年龄差异来定的,并非一成不变,即现代教学理念中“因材施教”是也。你长的个头是高是矮?年龄是长是幼?力量是强是弱?悟性是快是慢?这些都决定了教你拳路的前提条件。因此许多习练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能收获显著,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师爷从一开始就为其量体裁衣,因此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要想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除了必备慧眼独具外,肚子里还要有货真价实的真功夫经得住不断地往外掏,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开杂货铺呢。若是缺失了这一条,则其他的都是空话,所以后来者断不可能再克隆师爷的这条道路了。

至于师爷和徒弟的关系也很独特。他眼光历来挑剔,这倒不是说看不好的人就拒之门外,而是指他走南闯北、阅人无数,所以即使是生人过目,便大致对其品行操守有个基本的判断,并且一般不会看走眼。正是基于此,对那些差强人意的徒弟,即使跟随多年,花钱再多,也所得甚少。有时碍于情面不得不予以应付时,他会把一套完整的拳路掐头、去尾、藏中间,拆成了四不像之后一给了事。而对他中意的徒弟,像恩师兄弟俩,他却关爱有加,尽其所有的悉心指导,遂才续写出七星螳螂门后继有人这段佳话。

(三)

师爷卒于何年?就像他身上无数的谜一样没有确切的答案。一般认为是殁于一九六二年。何缘这样的事情也成了迷局?盖由于师爷是属于非正常死亡,这里面的原因还要从他被捕入狱说起。

一九四九年以后,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已逾八十高龄的师爷却仍旧挟技自傲,执拗地固守在自己的行事为人的方式中,可谓“确乎其不可拔”也。他每日打坐、练功、授徒,特立独行的我行我素。荦荦大者“众嚣嚣而杂处兮”,绝不“咸嗟老而羞卑”。然而改朝换代之后是要彻底铲除和涤荡旧有的一切,如果有人不仅在思想上未能与时俱进,更斗胆在生活中灵动地成为旧时代的一个符号的话,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就是任何一个经历过那个时期、拥有中等智慧的中国人完全可以想象出来的了。

那时候的师爷年老体衰,又无子嗣亲人在身边照顾,莫说“兼济天下”,就是“独善其身”也成为一种奢望。而我们的伟大领袖啥时候都高瞻远瞩,到了六十年代初就频频告诫他治下的刚刚遭受了一场历经三年、亘古未见的大饥荒的子民们,还有比饥肠辘辘、饿殍遍野更为可怕的东西,需要诸位“千万不要忘记”。东北人讲话,他这是要整出啥新鲜玩意儿比人命更重要?还长心不——?莫急,此咒语乃“阶级斗争”是也,还原成完整的“圣旨”就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此令既出,旋即神州大地风声鹤唳,处处升腾着肃杀之气。可想而知像师爷这样出身和历史背景的人必然首当其冲,成为“不要忘记”重点惦记上的人物。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留得枯荷听雨声   怀念恩师王谦五

    留得枯荷听雨声 怀念恩师王谦五

    2017-09-13 23:36

  • 留得枯荷听雨声  -----怀念恩师王谦五

    留得枯荷听雨声 -----怀念恩师王谦五

    2017-09-05 19:56

  • 留得枯荷听雨声 ----怀念恩师王谦五

    留得枯荷听雨声 ----怀念恩师王谦五

    2017-08-29 15:07

  • 留得枯荷听雨声 ---- 怀念恩师王谦五

    留得枯荷听雨声 ---- 怀念恩师王谦五

    2017-08-22 18:25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