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伴俩会做饺子、包子、韭菜盒子等面食,在朋友圈里小有名气。不管是我们老年朋友们聚会,还是女儿的朋友们开派对,这些经常是被指定要准备的食品。外孙女有时候不想吃学校的午饭,就带饺子,不时引来同学品尝。所以她常让我们给准备双份,以满足小伙伴们。
虽然饺子、包子、韭菜盒子是家常便饭,但还是常吃常新。谁知有一天,八岁的外孙子突然对他妈妈说:“我不想吃姥姥做的饭了!”,问他为什么?他说:“她老给我包子吃,我不想吃包子了。”,紧接着他对饺子、韭菜盒子,也敬而远之,却对麦当劳、汉堡包、三明治等美国快餐感兴趣。他妈妈爸爸带他回国看爷爷奶奶,在短短的两周时间里,置身于花样翻新、品味正宗的中餐海洋里,他仍忘不了要高价的洋快餐吃。这情况使我感到十分意外,并产生一丝莫名其妙的失落感。
静下来想想,其实这很正常,也不是坏事。若真的把他养成和我俩一样排斥美国饮食的“中国胃”,那就等于给他将来在美国社会里打拼生活,设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障碍。现在就让他适应美国饮食,正是时候。这也许是为数不少的爷爷奶奶们,需要明白的问题。
在今年美国独立纪念日前两天,我与一位老年好友去钓鱼。在闲扯中他的“后天就是他们的国庆节了”这一句话,让我感到意外并奇怪。于是就拿这句话调侃他:“这么说后天这国庆节,就不是你这个入籍五十多年的美国人的国庆节啦,是吧?”,他笑了,说:“哎呀,传统的意识和情感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的,咱终究不像孩子们啊!”。这话我相信,他是从台湾来美国的,多年来几乎年年都要与老伴回台湾、去大陆探亲访友,对乡土的思绪很重。
我又问怎么“不像孩子啊?”,他说:“我的儿子和女儿都是在美国出生的,还有第三代,他(她)们都彻底的美国化了,想不化都不行啊!”,我问:“他们中文怎么样?”,“都是一句中文也不会说。”,问:“那听呢?”“听不懂,在家里我们只能和他们说英语。”,我又问:“那你和老伴之间说什么语?”,“那当然说中文啦。”。
听了他这一番话,不懂英语的我,一阵思绪杂乱,忐忑不安,伤感与无奈并存。联想到我的外孙女、外孙子,尽管正在上中文学校,但在与我们交流时,对日常生活以外的一些事物,用中文表达十分困难;再看看周围那些比我家的第三代大一些的孩子,眼瞅着他(她)们说中文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退化,我们已无法与他(她)们正常交流了。
想到这些真有点怕。无奈终归是无奈,这是谁也无法扭转的大趋势啊!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