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勇强解读《西游记》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出生入死、降妖除魔,他们经过了各种考验,为了求取真经,他们为什么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八十一难有什么不同?
刘勇强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曾经评价《西游记》:“作者构思之幻,则大率在八十一难中。”在《西游记》的情节设计中,“八十一难”是有着全局性意义的。
“八十一难”的设定
“八十一”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当中,有它特定的意义。它是古代阳数之极“九”的九次重复,象征终极圆满、事物发展至于完备的状态。这一数字在古代官制、天文、律数、宗教、医学等的各种文献中均有提及。“八十一难”的设定在《西游记》中国并不是很严格,比如最后一难就有“凑数”之嫌,观音菩萨看玄奘所经历的灾难薄,数下来只有八十个,还少一个,所以又安排了一个老鼋沉水作为一难以补足“八十一”的数字缺憾。“八十一难“实际上只有四十一个故事,有些“难”并不是唐僧本人直接遭难……
“八十一难”主要是为了突出“八十一”这一个极致完备的数字,“八十一难”从结构上来说可以分成设难者、施难者、受难者、解难者这样几个不同的主体。受难者其实也不单单是取经四众,在每个具体的灾难的描写过程中,那些妖魔所侵害的可能是那些地方的普通人,从国王到平民,从妇女到儿童,从百姓到僧人。比如说车迟国国王听信妖道的蛊惑,折磨和尚,在这个描写中,实际的灾难承受者主要是那些僧人,而取经四众只是扮演了一个救世主、一个解难者的角色。
清代的刘一明在评点《西游记》时说:“《西游》每到极难处,行者即求救于观音,为《西游》之大关目,即为修行人之最要着,盖以性命之学,全在神明觉察之功也。”他认为这样的描写不仅仅是一种结构上的需要,还有宣扬观音信仰的意义。
“八十一难”的宗教寓意与阐释
“八十一难”的寓意从最基本的角度来看,它显示了这样一个过程,取经是一个理想,一种追求,这样一种理想、追求要取得成功,一定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定会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灾难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须的。在这一观念的基础上,《西游记》作者通过对“难”的分类、展开,强化历难克险、不断臻于完美的终极指向。总之,只有经过千辛万苦,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够实现完美的结局,这就是“八十一难”基本的寓意。
由于《西游记》是一部以佛教人物的传奇经历为题材的小说。在演变过程中,又被赋予了强烈的道教思想。同时,世俗化的描写必然融入了鲜明的儒家文化意识。所以《西游记》在中国古代小说的诠释过程当中有一个其他小说所没有的奇特的现象,就是儒释道三教竞相解说《西游记》,把《西游记》看成是演绎各家思想的一部小说。
《西游记》的“八十一难”具体呈现方式就是一个个降妖伏魔的故事,“魔”这个说法本来并不是中国固有的一种观念,虽然《西游记》里描写很多妖怪、精怪、鬼魂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想象,但是“魔”这个说法是来自印度,来自佛教。“魔”的梵文本义“魔”的梵文本义是“扰乱”、“障碍”等,从佛教的角度看,则指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降魔”其实就是这种内心斗争的具象化。在《西游记》描写唐僧收服孙悟空,就是所谓“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取经的首要努力,就是要让自己的内心世界能排除干扰。这种欲望的干扰不只是一个“六贼无踪”的简单的过程,它是贯穿始终的,很多降妖伏魔都可以理解为取经者所面临的内心困扰及其战胜这种困扰的艰辛过程。
“八十一难”不光有一种宗教的寓意,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也是契合的,这一点前人也有所指出,比如张书绅在《新说西游记总批》中,就引述了我们很熟悉的《孟子》里面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说明只有历经磨难,“方才作得将相,方才建得功业,方才成得大圣大贤”的道理。无论正写还是隐喻,中国文化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观念与“八十一难”的宗教寓意是相符合的。在中国民间还有一种“好事多磨”观念,这一观念同样“八十一难”的寓意可以相互呼应。
“八十一难”的自然、社会、人生属性
自然的灾难,主要表现为阻碍取经团队前进的险恶自然环境,如出城逢虎、流沙难渡、黄风怪阻、路逢大水、路阻火焰山、荆棘岭等故事。都与自然环境或灾害有关。
社会的灾难是作者从历史与现实中提炼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矛盾。取经团队主动为人间解除灾难,体现了对和平安宁社会的理想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侠仗义精神。
漫长的取经之路,面对种种考验,团队内部的和谐是必不可少的。而八十一难中,有些是因灾难导致了团队的磨擦甚至尖锐的冲突,原因往往与团队成员对灾难的反应不协调以及唐僧人妖不分,八戒挑拨进谗等有关。“贬退心猿”、“真假猕猴”及“小雷音寺”等都属于此类,《西游记》由此说明,取经的成功是不仅需要坚定的毅志,顽强的拼博,也需要同心协力、互相帮助。
总之,八十一难有不同的寓意,但其内涵往往不是单一的。宗教的意义与自然、社会、人生的属性相互兼容,使八十一难的内涵更为丰富,阐释角度也可以更为灵活。但是《西游记》归根到底是一部小说,有小说的娱乐性。
从根本上说,《西游记》以幻想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历险克难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精神风貌。唐僧师徒,出生入死,降妖伏魔,每个人都在这一精神的试炼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品格。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诙谐幽默代表了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唐僧的坚定虔诚、软弱无能则体现了旧时代知识分子志行修谨,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却缺乏应对能力;猪八戒的贪图安逸、眼光如豆又反映出传统农民的保守心理;沙和尚的勤恳依顺,则折射着我国民众朴实善良的品性。它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素质的深刻反省,表现了作者希望人的精神境界臻于完美的高度热忱。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新《西游记》(上)
2019-09-28 17:23
-
西游记为何忘了写猫妖?吴承恩:不是忘了写,是不敢写
2019-08-22 17:46
-
解读“洛克文明底线”
2019-05-31 19:35
-
逝者丨86版《西游记》为什么要“三换唐僧”?
2017-04-20 09:02
网友点评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