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上接C17版)一位活出自我的追梦人——深切怀念王辉先生

来源:未知 阅读: 2019-04-28 16:51 我要评论



万米长卷

1992年8月,他的书法作品编入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作品选》。同年,他的传略被编入四川美术出版社《中日硬笔书法家大辞典》一书。

1992年9月,他的书法作品编入民族出版社的《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

1992年10月,他的传略被收入《中日硬笔书法家大辞典》。

1993年8月,他的书法作品被编入知识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当代书画家作品集》。

1993年9月,他的书法作品在国际“正大杯”中国书法篆刻大赛中荣获毛笔书法特别奖,并入选九三国际“正大杯”中国书法篆刻展览。

1993年10月,他的传略入选《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并荣获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

1995年8月,他因书法艺术成绩斐然,被授予“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荣誉称号。

1996年10月,他的书法作品荣获中国书画人才艺术奖。

1996年11月,他的书法作品被国家人事部人才所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评为该年度中国书画人才审评交流一等奖。

1997年,他的资料载入《世界书画家经典》, 并授予“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荣誉称号。

2000年3月,他书法长卷作为艺术精品,被结集出版于《百年经典—中国书法全集》。

2005年12月,他被聘请担任国际義之书画院副院长(永久),同年,他被聘请担任中国书法美术家艺术创作中心终身荣誉教授。

出自王辉之手的“万龙聚会”根雕,与他的手抄书一起,双双被收入《基尼斯纪录大全》。

据有关人士检索,一人能同时获两项基尼斯世界纪录者,现在全世界仅有4人,王辉就是其中之一。

阳光与囹圄

12岁那年,王辉先生患过一次重病。在生命垂危之际,家乡的一位医生不放弃最后一点希望,终于将他从死神手中夺回来。年幼的他就懂得感恩,更从自身的死而复生中得到了影响一生的启发——不仅要报答那位乡医的救命之恩,更要继承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济世情怀,于是立下了长大从医的志向。

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为王辉实现自己的人生志向提供了宝贵而瞬间即逝的机遇。

194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潍县战役并取得胜利。此时已经23岁的王辉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政治选择:参加解放军!在这个重要选择背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据他了解,在这支军队中有一支叫做华东白求恩医学院的军事医学院校。如果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不就可以由此实现从医的志向了吗?

就这样,在潍县战役胜利后,王辉踊跃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4个月后济南战役打响,他作为解放军参战部队卫生救护队的一员,参加了这次著名战役,并在此后成为华东白求恩医学院的学员。

在这里顺便补充一点,华东白求恩医学院的前身,原是1944年成立的新四军军医学校。1947年1月,根据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指示,为纪念加拿大著名外科专家诺尔曼•白求恩,新四军军医学校更名为华东白求恩医学院。由于华东白求恩医学院的校友遍布祖国各地和各行各业,他们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被称为“共和国光荣的奠基人和建设者”。而王辉,也由此跨入了“共和国光荣的奠基人和建设者”的行列。

济南战役胜利后,王辉进入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开始了正常的学员生活。该医学院于1949年5月由华东野战军划归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1950年更名为山东医学院。4年后他从山东医学院毕业,就业于齐鲁医院。

但童年死里逃生的经历总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面对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省城疾病患者,王辉总会时不时联想起故乡衣衫褴褛的乡亲,他产生这样的念头:“那里更需要我!”

王辉拿定主意之后,谢绝了医院领导的挽留和同事朋友的劝解,1954年,执意同妻子一道调回了故乡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




王辉先生手书《红楼梦》

未来美好的生活,在年轻的王辉眼前渐次展开。

不是早九晚五而是夜以继日是废寝忘食,为养育他的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诊治疾病,他忙碌、疲惫而快乐着。

潇洒的个性,更为他生活的言谈举止抹上了一丝不拘一格的色彩:工作时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在公休日,就骑上当时社会上还极少见到的被称作“洋车子”的自行车,穿上崭新的中山装,偶尔还戴上一副墨镜,身心放松地到街上或者到村子里兜上一圈。

因为医疗技术精湛,更因为他对患者疾苦感同身受,他的名声逐渐大了起来。在当时类似的医疗机构中,科班出身的医生本来就凤毛麟角,何况他还有许多患者口口相传的“菩萨心肠”呢?

奔他去看病的人多了,奔其他人看病的就少了。

对于来自个别人的嫉妒,他漫不经心地采取了近乎恶作剧的回应方式——“有人不是说我靠衣着光鲜吸引患者吗?那我就穿上件补丁摞补丁的‘百衲衣’试试”!说做就做,他不顾妻子的阻拦,自己亲自动手,在崭新的裤子和上衣上补了上百个补丁,然后再去正襟危坐地面对患者。

衣服果然不再光鲜。但“百衲衣”毕竟不是阻碍患者请他诊治疾病的“防火墙”,该来求医的患者还是蜂拥而至。他用行动证实了自己的实力,但同时却埋下了祸根。

“故意穿‘百衲衣’,就是为社会主义抹黑!”反右斗争的风暴刚在医院刮起,这句话就变成了射向王辉先生的一支利箭。

于是王辉在1957年被打入“右派分子”的行列,继而被送去山东省淄博市王村劳教所接受劳动教养。

事实上这只是王辉先生人生厄运的开端,此后的打击接憧而至:

1966年,他被解除劳动教养,开除公职。

1970年5月,他又以反革命罪被判刑10年,锒铛入狱。

好在在被关进监狱9年后的1979年4月,他终于被彻底平反,无罪释放,恢复公职,还获得了国家赔偿。

给王辉最惨重的打击的,并非身陷囹圄,而是来自精神上一次比一次严重的摧残。

不必说被粗暴地剥夺他所珍爱的为患者诊治疾病的权利。

也不必说性格孤傲的他被在各种场合遭受的人格羞辱。




中国日报的报道



根雕作品

对他精神最惨重的打击,是妻离子散的人伦悲剧。

就在他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锒铛入狱的5个月后即1970年10月,与他恩爱有加、相依为命的妻子,为了四个孩子的前途不受连累,不得不含泪与他解除了婚姻关系。

据王辉先生的亲属介绍,妻子与他离婚前虽有万般不舍,但决定取舍的最关键因素却难以忽视——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里,如果妻子不改嫁他人,四个孩子连学都无法上成。

据熟悉的人回忆,连续许多天,他整个人就像失去灵魂的空壳,呆呆地坐在牢房冰冷的地板上,不吃不喝亦不睡觉,只是嘴里偶尔喃喃地嘟囔着那句说过无数遍的话:“她走了,她们都走了......”

其状之惨之痛,不仅令同牢房其他的“犯人”不忍直视,甚至连那些时时注意“站稳阶级立场”的看守人员,也用在他的碗里多舀一勺菜汤,多放一块玉米面饼子来表示他们对他的同情—即使在黑暗的牢房里,也有温润的人性之光在闪烁。

及至沉冤昭雪后,已然物是人非。

在被平反出狱的几年之后谈起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王辉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万幸的是我还有一种念想,那就是写字。”

写字?

对了,又是写字!

狱中自然没有现成的纸和笔供他使用,那就托探视他的亲人和朋友代买。如果被看守没收了,他就用手指或小木棒在地上写。

或许是上天见怜吧。有一次同牢房一个狱友得了疾病,王辉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竟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被派上了用场——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那位“半瓶子醋”的狱医居然使患者转危为安,于是狱医立功受奖,王辉“王大夫”的称谓也随之被传开。以此为发端,监狱管理方开始经常找他协助狱医为生病的犯人诊治疾病。

因为作出了这一“特殊贡献”,他被没收的纸和笔,终于又回到了他的手上。

“辉”“挥”之辩

查阅王辉先生的资料,有心人可发现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他的本名是“王辉”,但他特别喜欢用“王挥”这个名字来自称。在相关媒体的报道中,有的将“王辉”与“王挥”并用,还有的将后者称之为“别名”。

“辉”与“挥”虽一字之差,却是一把钥匙,打开王辉丰富的精神世界大门。

有王辉最喜欢的工作格言为证:“人生能有几回搏, 留得光彩照人间。”只有通过拼搏才能让生命迸发光辉,这里的关键字是“搏”,当与“挥”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有老先生的言志诗作为证:“无虑无忧亦无求,何必斤斤计小筹。清风明月随意取,绿水青山任邀游。秦皇汉武俱往矣,唐宗宋祖逐水流。唯有风流春常在,潇洒神奇万年秋。”无论从言志还是抒情的视角看去,透过彻悟人生之潇洒与豁达的字里行间,读者亦不难读出不屑于“计小筹”而是执意于拼搏的胸襟、格局与品位。

(下转C19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传奇驸马爷赵辉

    传奇驸马爷赵辉

    2023-12-25 06:06

  • 渐渐寥阔

    渐渐寥阔

    2023-11-08 07:31

  • 励志无晚时

    励志无晚时

    2023-10-24 01:39

  • 萨特:一位哲学家的文学梦

    萨特:一位哲学家的文学梦

    2020-07-17 05:53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