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励志无晚时

来源:未知 阅读: 2023-10-24 01:39 我要评论



作协年会时,新认识一位年长者林。他的公众号我关注很久了,几乎雷打不动的,每天定期推出一篇。和我长期潜水不同,他总是及时将新作品发到作协群里。偶尔有人点赞,他必回复答谢,言辞恳切。文友的文章有转发,他也经常点赞和留言,多数是表达学习致谢的意思。

几年前,林的文字还略显粗疏,文章像藤蔓缠树,东一枝西一枝。渐渐地,越来越像云霞锦绣,别有洞天。他的文字多从家乡的巴掌大地域起步,反复描写一个小小村落的风土人情和历历往事。由于文字发自心田,生于民间,所以乡土气息浓郁,体会深刻。林的家乡恰好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书写的题材和故事总能勾起我的回忆。

林离开家乡多年,长期在上海务工,帮助家人做一些工程上的活。他的脸颊写满岁月的风霜,这是一个写作队伍里人生阅历并不简单的人。我相信,有一天,当他回到家乡,沪上时光一定又会像流水一样泉涌,与他相伴。

今年,林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文集,这是他57岁的处女作,虽然有点晚,但仍然令我羡慕。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但是,对于大多数文学爱好者来说,只要在写,看到文字变成铅字,有一群读者在阅读,就已经是幸福的事情了。

秋天里,上海有个作家交流会,邀请林参加。身处与一些著名作家、知名编辑同台“献宝”的境地,林诚惶诚恐,但他终于战胜“社恐”,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在创作交流中,林谈到他最初提笔的动因。那是六年前的春天,他在一位老乡的朋友圈看到一位作家的文章和简介。这位作家恰好是他邻村的旧友,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一起创办过地方油印文学社刊。没有想到,三十多年后,他从一个无业闲民变成了专业作家,已经出版作品十余部了。林说,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刺激。第二天,他就退出了一些闲聊群、红包群,开始重拾青少年时期的写作梦。

三年后,他的文章慢慢被接受,一些文字见报见刊,业余生活越来越充实。远离了从前的闲聊、游戏生活,人的精神世界彻底不一样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其实,上千年前,孔子就有过这样的心得体会。一个人的励志无论早晚,无所谓成功与否,只要能找回自己,踏上正道,就是人生的坦途。

作者简介:何愿斌,安徽省铜陵市作协理事,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作品刊发《奔流》《散文诗世界》《三角洲》《中国电视报》《人民代表报》《团结报》《中国应急管理报》《国防时报》《民族时报》《湖北日报》《内蒙古晚报》《海南日报》《安徽商报》《广州日报》《兰州日报》《海口日报》《现代快报》《山西晚报》《扬子晚报》《楚天都市报》《山东工人报》《甘肃工人报》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张凤与《张爱玲在哈佛大学》

    张凤与《张爱玲在哈佛大学》

    2019-09-28 17:12

  • 一场探讨文学创作的盛宴   许之微作协演讲报导

    一场探讨文学创作的盛宴 许之微作协演讲报导

    2018-12-28 20:41

  • 华府作协特邀张郎郎演讲 《文学漫谈:北岛的故事与「太阳纵队」

    华府作协特邀张郎郎演讲 《文学漫谈:北岛的故事与「太阳纵队」

    2018-11-23 12:03

  • 夏至,一场美食与文学的约会  记华府作协工坊六月「百家饭朗诵会

    夏至,一场美食与文学的约会 记华府作协工坊六月「百家饭朗诵会

    2018-07-06 15:56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