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欧洲现代文学巅峰之作《比利时的哀愁》

来源:未知 阅读: 2020-07-25 04:52 我要评论





雨果·克劳斯是比利时国宝级作家

比利时国宝级作家,被誉为“比利时明亮的灯塔”,屡次入列诺贝尔文学奖候选名单

雨果·克劳斯是比利时国宝级作家,欧洲文学界和批评界公认他为战后比利时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与君特·格拉斯和伊塔洛·卡尔维诺比肩。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为三十多种语言。他也是诗人、剧作家、画家、翻译家、导演,以惊人的创作能量、多种文体的驾驭才华和挑战世俗的勇气蜚声文坛。屡次入列诺贝尔文学奖候选名单,获尼德兰文学奖、德国莱比锡书展奖和欧洲阿里斯特安文学奖。因其作品照耀了战后艰难重建中的比利时,被誉为“比利时明亮的灯塔”。

雨果·克劳斯一生追求自由、公义,始终葆有桀骜、不羁与倔强的少年气质。与其文学盛名相对应的,是他惯于挑战社会习俗尤其是保守的宗教传统及道德秩序的斗争姿态。2008年,在饱受阿尔茨海默病折磨后,克劳斯以安乐死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他的最后这一次人生决定同样震惊了世人。为纪念其取得的至高成就,比利时国家银行相继发行纪念银币和金币各一枚,均为法定货币,由比利时皇家造币厂铸造。

据透露,《比利时的哀愁》是简体中文世界首次深度译介弗拉芒文学。历史上,地处比利时北部、曾以“弗拉芒画派”驰誉世界的弗拉芒地区,从不缺少杰出的诗人与作家。雨果·克劳斯是极少数坚持用弗拉芒语(即比利时荷兰语)创作而享誉世界的文学巨擘,非常自觉地继承了弗拉芒文学的传统,他在《比利时的哀愁》里也多次以半调侃的口吻提到诸多文学先驱,比如诗人圭多·赫泽拉、小说家赫尔曼·特尔林克等。随着他的小说译为中文,二战前后弗拉芒地区的历史长卷及文学景观将和他一起进入我们视野。





[内容简介]

《比利时的哀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借十一岁少年路易斯的视角,勾勒出社会动荡不安的生活画卷与复杂激进的岁月影像。

雨果·克劳斯以率直与激情混融的强韧,借助讽谑的微妙,创造出光怪陆离的塞涅夫与伯塞茨两大家族及时代群像,笼罩在战时和战后的氛围下,家族及身边人因私利与欲望深陷修罗场,上演兴衰起落。堕落发酵,谎言滋生,背叛横行,哀伤的氛围漫入世态人情。倔强的路易斯,目睹这一幕幕惊奇的情节发展,观察周遭变迁,出入不同阵营的同时也经历自己青春期的躁动与身体的变化。种种情欲与死亡的试炼面前,他能否获得最终的救赎?

只有分崩离析的时代,才懂得如何抚慰精神,而又预示一切曙光来临前的疯狂。战争会终结,哀愁却是无视时空的亘古存在。哀愁何止是比利时,哀愁是战后全世界的宿命。

历史背景

比利时在漫长的中世纪及近代早期一直是低地国家,也即广义的尼德兰的一部分,夹在法国与德意志诸邦国之间,曾经轮番被勃艮第王国、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分支与奥地利分支)和法国统治过。

1302年的“金马刺战役”中,当时还被称为弗兰德的北部地区的弗拉芒人曾一度击败过法国的入侵者,但之后仍然没能改变该地区被法国吞并的命运。在拿破仑失败后,比利时一度成为荷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1830年比利时从荷兰独立,成立了自己的君主立宪国家。比利时内部则分为讲弗拉芒语(荷兰语的一个分支)的北部地区和讲法语的南部瓦隆大区以及讲德语的一小块东部地区。

首都布鲁塞尔虽然位于北部但却同时拥有讲弗拉芒语与讲法语的社群。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弗拉芒民族主义以及弗拉芒独立运动成为比利时国内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讲弗拉芒语的民众总觉得自己受到法国与亲法分子的排挤而格外仇视对方。纳粹德国利用了这种民族意识和仇法情绪,在战前和战时都大力宣传日耳曼民族共同体,强调低地语与德语的同源性,将弗拉芒人称之为德意志民族的兄弟民族而将其纳入泛日耳曼族之中,成功地蛊惑了不少有弗拉芒民族主义思想的比利时人。

二战爆发之前,比利时国王列奥普德三世曾宣布比利时中立。

二战爆发后,德国在1940年5月大举进犯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这些低地国家,战争仅仅持续了18天,比利时国王就宣布了无条件投降。比利时政府流亡英国。德国占领了比利时。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徜徉在欧洲的艺术长廊(下)

    徜徉在欧洲的艺术长廊(下)

    2020-05-24 00:25

  • 徜徉在欧洲的艺术长廊(上)

    徜徉在欧洲的艺术长廊(上)

    2020-05-08 07:33

  • 十九世纪欧洲经典油画作品荟萃(一)

    十九世纪欧洲经典油画作品荟萃(一)

    2018-07-11 19:44

  • 办签证偶遇

    办签证偶遇

    2017-04-12 18:02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