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养生

西北肉夹馍与苏式月饼

来源:未知 阅读: 2022-10-16 03:03 我要评论



我们家过中秋节是吃西北肉夹馍与苏式月饼,把这两种不同风味的食品端上桌,变成传统家俗。大西北肉夹馍走进我们家是有原因的。我的母亲在一九六八年初中毕业,当时处处可见「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母亲的班主任老师说:「今年一片红,全体毕业生都只有去农村这条人生路 。」外公、外婆考虑后,决定让母亲去新疆建设兵团,他们估算着有解放军领导,准错不了。就这样,母亲成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女知青」。称他们为「知识青年」真是冤枉,每个人肚里有多少墨水?自己心里最清楚。母亲穿过敲锣打鼓的人山人海欢送队伍,搭上了前往乌鲁木齐的火车,数不清的父母在火车站挥泪与孩子们告别。人生的道路只能自己走,对母亲来说就此展开全新生活,农闲时农场开办了文化补习班,母亲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她报名参加并且努力学习;据母亲回忆,学习成果达到了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在忙碌生活中,一晃眼就过了好几年,农场职工结婚生子的人越来越多,农场开始创建各类职工子弟学校。当时子弟中学在招聘老师,母亲去应聘,最后一关是请母亲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几行字,没想到母亲小时候外公教她写毛笔字的功力,居然派上了用场。凭着「提笔悬肘挥毫」的功夫,母亲写的板书流利、整齐,还有几分「柳公权」书法的笔意。校长一看就满意,当即表示录用母亲,母亲非常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教职,从此结束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几个当地居民也在学校工作,他们的午餐常是自家做的肉夹馍。母亲生在苏州、长在苏州,从来没有见过肉夹馍,更不要说吃过了,母亲好奇的眼光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有一名校工大妈会与母亲聊家常,熟识了以后,有一天,这个大妈就多带了一个肉夹馍让母亲尝鲜。一个圆圆白馍,中间剖开,里面夹着鲜嫩红烧羊肉粒,白馍又松又软,一口咬下去又香又鲜。这是母亲第一次吃到大西北道地的肉夹馍,虽然肉夹馍在当地普普通通,但是给母亲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当时有限的生活条件下,校工大妈看着母亲吃得津津有味,开心地笑了。

母亲回忆说,暑假时曾经受大妈的邀请去她家做客,她丈夫是有着少数民族血统的汉人,讲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少数民族的后裔;这对他来说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祖辈的饮食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一走进他们家,母亲至今仍记得厨房好大,里面有一个砖砌新疆式的烤炉,同时还有一个汉族家庭共有的砖砌锅灶,两个不同饮食文化就这样融合在一起。

煮上一锅汤,汤里有土豆、洋葱、高丽菜、胡萝卜、番茄,家里有羊肉或牛肉就加一些,类似俄罗斯的罗宋汤;一边咬着大烤饼或肉夹馍,一边喝着汤,时不时吃上一顿汉餐,红焖羊肉、羊杂汤、大米饭,这就是他们家的日常饮食。

母亲回忆时还吞咽着口水,这时,母亲才想起肉夹馍对他们家来说,已经算是满不错的美食了。母亲说,最难忘的是,这个大妈还教会了她做肉夹馍的诀窍。母亲孤身一人远离家乡,平日忙忙碌碌也不觉得太想家,但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是中秋节,大漠风光一马平川,月亮又大又圆,容易勾起游子思乡的情绪。

当地人过中秋节是没有月饼可吃的,那里没有月饼,也买不到月饼;母亲说,肉夹馍圆圆的,那时候肉夹馍就是母亲眼中最好的月饼替代品。她在宿舍慢慢地咀嚼肉夹馍,眼里噙着泪水思亲,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十九年的兵团「峥嵘岁月」之所以结束,是因为外公退休,按当时的政策可以由子女「顶替」父母的工作岗位。于是母亲告别了子弟中学的校友,带回了做肉夹馍的绝活回到苏州老家,她的生活又重新回到江南水乡的苏州生活模式。

寻常的苏州人家在中秋节也有自制月饼的习俗,只不过有些人家嫌做月饼太费功夫,买点苏式的豆沙小月饼、玫瑰月饼还是负担得起的。我听外公说,他小时候就曾经帮着家里敲核桃、敲松子,把里面的肉弄出来,他觉得很开心,敲的时候就能够吃一点核桃肉、松子肉。到了外公这一代,过中秋节通常一般人家已经不再自制月饼了。

自从母亲顶替外公返回苏州工作后,我们家过中秋节就变了新花样,因为添加了母亲做的大西北肉夹馍。母亲早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去菜市场留心挑选羊肉了,她说,苏州的羊肉特别腥,与乌鲁木齐的羊肉不一样,她在烹煮时加了不少姜、葱、绍兴酒等去掉羊膻味。我完全是外行,只知道吃,就这样,我们家过中秋节就成了独特的西北肉夹馍与苏式月饼的合唱。

与我们家住得近的亲友听说有好东西吃,在中秋节那天就会来尝鲜,告别时还要带几个回家。这样的走亲访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苏州人在中秋节独特的「走月亮」民俗。姐妹三三两两走在湖边、河边,跨过小桥,穿过长桥,此时皓月当空,觉得月亮是在跟着姐妹们一起走,仿佛进入了神奇的时空,这样的民俗不知是何时在苏州形成?「走月亮」一代又一代发扬,并且传承下来。

「中秋木樨插鬓香,姐妹结伴走月亮。夜凉未嫌罗衫薄,路远只恨绣裙长。」据传,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希望今后人生的道路能够平坦顺利。还有一种说法是那天走的桥越多越好,但是不可以重复。

清人周宗泰写的「姑苏竹枝词」就是很好的例证,「中秋共把斗香烧,姐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我们家过中秋就是和别人不同,苏州的左邻右舍都很羡慕;移居美国后,家里也想这样过节,但不可得,只能在心头留下遗憾。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