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养生

30万亿养老业,留不住年轻人

来源:未知 阅读: 2024-05-15 10:46 我要评论



2022年开始,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养老问题也愈发受到人们关注。外加今年开年国务院办公厅1号文件聚焦银发经济,更是为久旱的行业下了一场甘霖。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断言,未来十年,养老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有媒体将今年视为中国银发经济“黄金十年”的起点,30万亿元的市场潜力亟待挖掘。

养老院作为银发经济的重要一环,也成为让年轻人跃跃欲试的职业选择。但他们的家人普遍不理解,嫌弃这份工作就是伺候老人;朋友却纷纷表示羡慕,以为这工作稳定、滋润、有前景。

实际上,这份工作既温暖又残酷,有前景但不是现在。于是,有人正谋求转行,有人依旧相信未来,有人却被困其中无法脱身。




一、迈进“朝阳行业”

一年前,从国企辞职的小杨动了去养老院工作的念头,原因很简单:“喜欢跟老人聊天”“大家都说养老是朝阳行业,想看看以后如何养老”。

985硕士毕业的他很快通过了面试,是一家知名保险公司旗下的高端养老院,里面的老人都要先买上百万的保险,才有入住的资格。

工作环境极好,依山傍水,包吃包住,工资一般但社保基数顶格,还有隐形的人脉资源。这几乎接近小杨的理想工作,开始他祈愿新领导和同事能好点,让他多干几年。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这份工作,他干不长。

六年前,在西安一家房地产策划公司做到合伙人的桑妮实在无法承受高强度的熬夜加班,外加还要照顾家庭孩子,开始考虑换个行业。

那时媒体宣称“十年之后,养老将替代地产毋庸置疑地成为中国的第一大产业。”受其鼓动,桑妮更看好养老的前景,也觉得更有意思。恰好公司服务过的一家养老地产公司的养老机构正在招募运营,她也很顺利地转了行。正准备大干一场时,刚好赶上疫情。

十四年前,张益博报考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只是听说毕业之后能直接去民政单位工作。当时整个专业只有8个人,且只有他1个男生。

由于是新开的专业,老师和同学都很迷茫,于是医疗护理、管理学、社会学,啥都要学一点。大专毕业后,张益博如愿进了哈尔滨民政局直属的一家公立养老院。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这个专业,但每年的招生总数不到1万。民政部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中,从业时间在两年以下的占到近六成。

养老院的工作究竟是做什么?

二、工作的核心是提供情绪价值

在养老院,照护老人的工作通常由护工来完成,其他工作则主要围绕“哄老人开心”来展开。

如今老人们对养老院的需求不仅仅是吃饱、穿暖、环境良好,还希望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桑妮所在的养老院硬件设施是五星级酒店的标准,有专门的营养师为老人们搭配营养均衡的饮食,还内设了一家康复医院,为老人们提供健康保障。

而在娱乐方面,这里配备了近万平米的娱乐空间,包括台球、桌球、瑜伽、舞蹈、音乐、花房、健身房、温泉、泳池等。此外还引进了国际上相对成熟的娱乐治疗体系,让老人们通过非药物手段进行身心灵方面的疗愈。

小杨主要负责为老人们策划活动,可谓眼花缭乱。有养老院为老人们提供的课程,包括国画、声乐、钢琴、古筝、英语、芭蕾、哲学、电影赏析、无人机、乐高等。也有老人们自己组织的活动,由养老院的人进行协助,比如带他们外出摄影采风。

张益博之前待过的养老院还会为老人开发游戏,带他们穿汉服街拍、玩剧本杀。

小杨觉得他的岗位“最核心的就是提供情绪价值,我们所有的产出都是为了让长辈们开心。很多时候活动办得糙不要紧,只要长辈开心就是办得好。”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养老院里的老人仍然沿袭着之前的社会身份,大学老师、国企高管、政府人员、民营企业主等又组成了一个小型的浓缩社会,有交往就会有矛盾和冲突,有时还涉及情感关系。所以养老院工作最耗费精力的是处理居民关系。

比如如何安排两个脾性不相投但都热衷表演的老人演出,如何不让爱唱歌的老人打扰到爱打牌的老人,在老姐妹为同一个老头争风吃醋时该如何应对。

因此,养老院最稀缺的人才并不需要组织策划能力有多突出,而是能让所有老人都认可,轻轻松松就能把矛盾调节好。

除此之外,养老院里还有一个类似管家的岗位,需要对老人们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包括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爱好、忌讳等,还要善于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

张益博值班时处理过各种棘手的问题,包括但不仅限于向工作人员求爱未遂后大闹、胃疼后自己喝酒治疗、吃假保健品吃坏身体、吃错药、把干燥剂冲水喝、吃了过期变质的东西。他坦言“心理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哪怕发生老人跳楼自杀的情况,他满脑子想的也是如何处理,留好证据,不能让其他老人恐慌,遗留物品的处理等。他根本没时间害怕。

相对而言,老人们对他们的工作也比较宽容,就像家里的长辈一样,孩子考不好不要紧,要紧的是他的态度,只要努力就好了。基本上只要他们认真对待这件事,哪怕做得不好,老人们也会原谅,几乎不会真去追责。

三、“共情”和“抽离”

北大教授胡泳在照护过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后感慨:
“你曾以为生活是持续的,甚至可以添砖加瓦,而照护一位老人,则是必然的失败。你无法奢望奇迹,必须接受现实:你的付出在增加,却换来一个愈加衰老、离死亡更近的亲人。”        
 
养老院的工作也是如此,哪怕照顾得再精细,带老人玩得再开心,也难免要经历生离死别。

张益博第一次经历的时候也难以接受:“怎么白天还跟你说过话的人突然就没了,而且他那么积极正向,以前还跟你一块聊天,陪你一起晒太阳,结果说没就没了。”

有时候他会习惯性地望向那个房间,又很快意识到那里现在不住人了,但马上又会有新的人进来。

如今看得多了,他也不会再有太大的情绪起伏。哪怕上午刚见过的老人下午就去世了,也只会淡淡回一句:好的。陪家属哭更没必要,要展现专业的一面,而不是给别人制造麻烦。毕竟大家都知道,无论是谁,都要走到这一步。

他形容那种感觉就像在听老人讲故事,刚讲到高潮就没有结局了。但故事没有结局不一定是遗憾,它可能有无数种结束方式。所以只能在短暂相处的时间里让自己不留遗憾,其他就看缘分。

桑妮头一次经历的是一位癌症晚期的奶奶的死亡。有一次桑妮值夜班,奶奶情况恶化,她叫救护车把奶奶送到医院,一直坐在身边直到她离开。凌晨三点奶奶的儿子才赶来料理后事。桑妮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善事,在老人的弥留之际,陪在她身边的不是子女而是自己,这是多大的福报。

她认为,做养老必须具备的两种能力就是“共情”和“抽离”。

共情就是要设身处地去感受老人的状态,但也要及时从中抽离,否则会陷到压抑的情绪里,极度痛苦,甚至无法工作。

桑妮常常安慰自己:“我们面对的是老人,他们就是会比我们早一步离开。得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你是服务提供者,你的职责是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得到最好的照顾。”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两个独生中年的养老焦虑:担心父母,也担心自己

    两个独生中年的养老焦虑:担心父母,也担心自己

    2024-04-13 22:27

  • 安享晚年需存146万,美国养老储蓄严重不足,退休即陷财务危机

    安享晚年需存146万,美国养老储蓄严重不足,退休即陷财务危机

    2024-04-10 06:07

  • 高龄少子化冲击下,日本是如何破解养老困局的?

    高龄少子化冲击下,日本是如何破解养老困局的?

    2024-02-17 06:16

  • 如何让“养老”变“享老”?

    如何让“养老”变“享老”?

    2024-01-22 00:09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