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黄页

太有趣!北京的吃喝史

来源:未知 阅读: 2016-08-20 13:15 我要评论

老北京人常回忆过去的美好,比如吃,老北京人是这样对小北说的,当年最奢侈的事,就是和同学去“老莫”搓一顿,那味道至今怀念,那价格更是再也不会有了。


 
早在二三十年代,北京餐饮业非常火爆。那时候,北京有钱的主儿吃喝讲究个场面,饭馆讲穷个名气,口味讲究个地道。
 
20、30年代,北京有钱的主儿爱到哪里吃
 
过去有钱的主儿,爱去名气大的饭庄吃饭。比如京城“八大楼”,而“八大楼”中又以东兴楼居首,曾被食客冠以“状元”的头衔。
 
经常光顾的主儿大多是文人墨客、军阀政客、社会名流等。普通百姓是消费不起的,经过门口也只能眼巴巴地瞅两眼。
 
以东兴楼为例,请吃一顿宴席得花多少“银子”呢?
 
这个问题,小北请民国时期桂系军阀白崇禧作答。
 
14元的饭局 无人敢接
 
1932年,白崇禧请客,指明要吃中餐份饭。他把“餐标”定得很高,每份银元14元。不过,询问一圈之后,除了东兴楼,没有一家饭庄敢应下这差事。 当时就是在东兴楼,一桌普通的燕翅席也就只售20银元。
 
为什么别家不敢接?因为标准太高,做什么都够不上这14块的标准。
 
14块银元,放到今天,相当于人民币1400元。按照这个标准去五星级大饭店吃个普通宴席都吃不上。
 
这14元的饭局还算是“豪宴”,最顶级的宴席得说梁实秋的同学请客吃饭。
 
30元的豪宴,掌柜的听闻一惊
 
1927年梁实秋的清华同学时昭瀛,留学回国,后长期任外交官。他刚抵北京,就让梁实秋帮他订一桌筵席,标准是三十元一桌。
 
后来,梁实秋回忆说:他到东兴楼吃饭,顺便订三十元的一桌席。掌柜的听说后,大吃一惊,说三十元太多了,十六元就足够。
 
看来,20年代末的北京,一桌豪华饭店的顶级宴席,标价16元。折合人民币也就1600多元。当时这吃顿顶级宴席,普通人从不敢奢望,几十年后的今天,1600多元的宴席只是个“家常宴”,离顶级宴席差之千里。据说现在一桌顶级豪宴要花费数十万元。小北吃不起,也只能感慨一番,有钱人的生活,我们永远不懂。
 
当年挣多少钱才有底气请吃
 
当时能上的台面的主儿,兜里都有俩钱,不然谁也不会打肿脸充胖子,出入高档的饭庄、酒楼。那个时代,高收入人群不多,也就是三类人群,一是政府高官,二是高级知识分子,三是社会名流。
 
当时政府高官收入自然不低,在高收入人群中也拔尖的,当时蒋介石拿的工资,每月大概800块大洋。折合人民币相当于8万多元。
 
教授是那个时期的高收入人群,当时燕京大学的教授月薪为360元。折合人民币多少呢?大概3.6万元。
 
社会名流也是那个时期的高收入人群,像大明星周璇最初与电影公司定的月薪为200元。折合人民币2万多元。难怪很多人想当明星了,原来那个时代薪资就很高,回过头来,现在大明星收入远不止这个价。
 
网曝女星片酬价,在电视剧方面,“甄嬛娘娘”孙俪,每集片酬高达87万元,刘亦菲的片酬为每集75万元。而范冰冰拍《武媚娘》的打包价为3000万元,周迅《红高粱》的打包价也同样是3000万元。。。
 
我的天啦!这收入敢情是日进斗金啊!内心想想,忽然觉得自己太穷了。小北这是怎么啦,见不得别人有俩钱。
 
那么普通人收入,又是多少呢?
 
当时小学教师的月薪30元左右,换算到今天,小学教师的月薪3000多元。收入不高的这些群体,只能进大众餐馆吃上一顿。
 
家里头有个婚嫁、生子的喜事,如果去饭馆办一桌中档的席,得多少钱呢?2元。办一桌2块钱的中档席,占收入的1/15。咱按照小学教师的月薪3000多元来算,十五分之一合200多块。
 
50、60年代,北京人爱到哪里吃
 
刮起一阵吃西餐的风
北京有家俄式西餐馆,老北京人亲切地称呼它“老莫”,50年代开业那会,并受大家待见。
 
说来可能有些人不会相信,真正能见到西餐馆排大队的时候,是在50年代末。那时候人们肚子里没油水,食品也比较匮乏,若哪家副食店来了限量供应的食品,必定会人流如涌,排起“长蛇阵”。
 
当年多少钱能在“老莫”吃一顿呢?
 
5块钱!上世纪60年代末,5块钱就能点上一桌红菜汤、罐焖牛肉、色拉和面包这些西餐,足够两个人舒舒服服吃上一顿了。当然,在当时5块钱就属于“巨款”了,一般职工的兜里都不一定能掏出来。
 
当时社会,以当工人为自豪,社会地位倍儿高,邻居家听说谁家孩子进了工厂,打心眼里羡慕人家,每月拿工资不说,还有粮食供应。
当时工人月薪是多少呢?生产一线的工人,一般多为三四十元,八级大工不过百余元,以普通工人的月收入去老莫吃顿西餐,自然是奢侈一把,你想吃上一顿西餐,要占收入的1/8左右。
 
当然除刮起一阵吃西餐的风外,还有一件事也是那时代的一个缩影。
 
喝啤酒 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北京人在过去,即使在夏天,也很少喝啤酒,因老北京人多数不习惯啤酒。当办红白喜宴仍是中餐席面,喝白酒。不过,1959年后,人们发现市面上还时常有散装啤酒供应,而且不限量。
 
于是,出于垫肚子的简单目的,北京人第一次提着暖水瓶、抬着钢精锅,豪放地打起啤酒来。当时提着暖水瓶排队去打啤酒的场景,想想心里头都闪起泪花。
如今,咱们生活条件变好,吃喝也不愁了,下馆子也成了北京人的家常便饭。您是不是也爱下馆子?隔三差五地带上家人去搓一顿,那其乐融融的场景,那叫个幸福!  文/陈开善  图/俞升昇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甄味居----北京烤鸭味儿美

    甄味居----北京烤鸭味儿美

    2019-09-05 12:46

  • 为啥现在北京烤鸭在南方没有销路了呢?

    为啥现在北京烤鸭在南方没有销路了呢?

    2019-06-29 19:52

  • “范爷”做粤菜

    “范爷”做粤菜

    2018-11-16 16:04

  • 我爱我家 位于北京的600平新中式,带给你闲云野鹤般的心境

    我爱我家 位于北京的600平新中式,带给你闲云野鹤般的心境

    2018-09-07 11:49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