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军到空军——牛向明
第二名老兵,是在山西同乡会遇到的,老伯叫牛向明,老家山西省长子县。
来同乡会之前,张日明老伯告诉我阎院长的著作,都被整理放在山西同乡会了,老伯交给我一个信封,上面有同乡会最新的地址。一路打问,寻觅而至,讨要著作一二,顺带将自己的文稿与山西文献的编辑们交流。
正在交流间隙,巧遇牛向明来同乡会签一份文件,被编辑拉住介绍给我说这是当年大陆报名国军的内战老兵。牛老伯来办事的时候,声音中气十足,但遗憾的是听力已近失聪,只能通过我写他说的方式交流。
牛老伯身高1米80有余,天生一副当兵料。对于我的到访似有一些顾虑,当我告诉他我前些天去过阎锡山故居和近日去看望过张日明老伯,还有去绥远同乡会寻找青年军老兵时,他立刻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我也是青年军,208师1旅2团的。”
说到青春年少的往昔,一缕风采浮上老伯脸庞。牛老伯与张日明老伯同龄,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出生,1947年在太原上学的时候报名从军,入伍授枪,北平西苑训练,傅作义检阅,颐和园赏月,守卫唐山,塘沽撤离,坐船至上海,驻防浙江,绍兴老酒,登步岛血战,最后辗转到台湾。
问及牛老伯来台之后的经历,老伯得意的给我看了看他的钱包照片,身着戎装,佩戴徽章,中间是圆形的青天白日,两边是展开的鹰翼:“我是空军!”老伯不无自豪。
牛老伯的部队来台之后,全体打散重编,老伯文化程度高,选择当了国军中最荣耀的空军,随后,娶妻生子。我笑着写到,1米8的个子,当飞行员太费座舱。老伯看到字后,寿眉一拧,眼睛一瞪,饱经沧桑地瞳仁中精光忽现。“你知道个甚……”然后就和我炫耀起他当空军的美好时光。
看着老伯的侃侃而谈,很难将眼前的迟暮老人与他口中的蓝天苍鹰联系起来,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战乱流离,这是二十世纪的中国人共同的烙印。而他又是如此幸运,从二十世纪活到了二十一世纪,让我有缘与之邂逅,可以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惬意地和我讲述。
听闻老伯的讲述,我不经意想起文革浩劫中,一群群由青年军改投解放军的大陆老兵,一叠叠的交代材料,与其说自我交待,不如说自我诬蔑。同样的队伍,相似的经历,唯一不同的,在于1949之后,被不同的政治形态挟裹,想一想彼此间巨大的反差,不胜唏嘘。
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乡探亲。漫长的隔绝之后,牛老伯也回长子县探望亲人,将自己从戎之余写就的作品捐给当地档案馆,老伯嗟叹一声,故乡是他乡,他乡亦故乡。可怜归乡客,两地皆难忘。
我明白了老者为何在最初面对我的时候,存在着那样的顾虑。回到大陆之后,搜索牛老伯捐书的新闻,背后引述的统战色彩浓厚的话语更加印证了我的猜测——
牛向明说“共产党好,她能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人民富裕安康,真是一个英明的政党。”
让老兵体面地回家,而不是陷入党同伐异和政治对立的纷争。
让人性回归,而不是舆论的鼓噪和统战的需要。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眼前的老兵们,能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尾声:
在台湾,来自大陆的外省人,除了老兵,还有数量庞大的眷属。
关于眷属的故事,自是下一篇台湾行里讲述的主题。
在绥远同乡会,乡老讲述故乡的美食,烧麦,莜面……都说北方来的,就爱吃面食,我们来台湾不过十日,面对总也吃不出故乡味道的面食,以及难觅踪迹的莜面烧麦,尚且难以适应,更何况永生再难回到海峡对面的他们。
故乡一味,在眷村,在台湾,相思成灾。
一个时代的颠沛流离,一批批老兵,从晋绥热土走向天津海港,大时代的生离死别,发生在1949年的每一个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动荡辗转,万里飘零,同文同种间的内战,很难有绝对意义上的胜利者可言。
离开家乡的路有千万条,而光复大陆成了支撑那个时代的老兵们的梦想。
2016年,我们一家四口来到了台湾,不仅是见到了埋在地下的历史残留,更是走近一代乱世的亲历者,与他们对话,听他们讲述碾压而过的时代,以及相伴时代的个体记忆。
从台湾回到家乡后,我开始对老兵和民国消散的一代历史感兴趣,先后采访过数位老兵,无论是八路军,国军,抑或是当年晋绥大地上活跃过的抗日自卫军,不一样的名称下,是一具具日渐凋零的肉体,和越来越含混模糊的历史记忆。
希望所有经历过乱世的老兵身体安好,也希望两岸同胞,面对老兵,面对那一段唏嘘的历史,能够放下党派间的意识之争,多一些对老兵的宽容和理解。
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历史。
向所有被时代碾压过的老兵致敬。(下)
第二名老兵,是在山西同乡会遇到的,老伯叫牛向明,老家山西省长子县。
来同乡会之前,张日明老伯告诉我阎院长的著作,都被整理放在山西同乡会了,老伯交给我一个信封,上面有同乡会最新的地址。一路打问,寻觅而至,讨要著作一二,顺带将自己的文稿与山西文献的编辑们交流。
正在交流间隙,巧遇牛向明来同乡会签一份文件,被编辑拉住介绍给我说这是当年大陆报名国军的内战老兵。牛老伯来办事的时候,声音中气十足,但遗憾的是听力已近失聪,只能通过我写他说的方式交流。
牛老伯身高1米80有余,天生一副当兵料。对于我的到访似有一些顾虑,当我告诉他我前些天去过阎锡山故居和近日去看望过张日明老伯,还有去绥远同乡会寻找青年军老兵时,他立刻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我也是青年军,208师1旅2团的。”
说到青春年少的往昔,一缕风采浮上老伯脸庞。牛老伯与张日明老伯同龄,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出生,1947年在太原上学的时候报名从军,入伍授枪,北平西苑训练,傅作义检阅,颐和园赏月,守卫唐山,塘沽撤离,坐船至上海,驻防浙江,绍兴老酒,登步岛血战,最后辗转到台湾。
问及牛老伯来台之后的经历,老伯得意的给我看了看他的钱包照片,身着戎装,佩戴徽章,中间是圆形的青天白日,两边是展开的鹰翼:“我是空军!”老伯不无自豪。
牛老伯的部队来台之后,全体打散重编,老伯文化程度高,选择当了国军中最荣耀的空军,随后,娶妻生子。我笑着写到,1米8的个子,当飞行员太费座舱。老伯看到字后,寿眉一拧,眼睛一瞪,饱经沧桑地瞳仁中精光忽现。“你知道个甚……”然后就和我炫耀起他当空军的美好时光。
看着老伯的侃侃而谈,很难将眼前的迟暮老人与他口中的蓝天苍鹰联系起来,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战乱流离,这是二十世纪的中国人共同的烙印。而他又是如此幸运,从二十世纪活到了二十一世纪,让我有缘与之邂逅,可以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惬意地和我讲述。
听闻老伯的讲述,我不经意想起文革浩劫中,一群群由青年军改投解放军的大陆老兵,一叠叠的交代材料,与其说自我交待,不如说自我诬蔑。同样的队伍,相似的经历,唯一不同的,在于1949之后,被不同的政治形态挟裹,想一想彼此间巨大的反差,不胜唏嘘。
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乡探亲。漫长的隔绝之后,牛老伯也回长子县探望亲人,将自己从戎之余写就的作品捐给当地档案馆,老伯嗟叹一声,故乡是他乡,他乡亦故乡。可怜归乡客,两地皆难忘。
我明白了老者为何在最初面对我的时候,存在着那样的顾虑。回到大陆之后,搜索牛老伯捐书的新闻,背后引述的统战色彩浓厚的话语更加印证了我的猜测——
牛向明说“共产党好,她能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人民富裕安康,真是一个英明的政党。”
让老兵体面地回家,而不是陷入党同伐异和政治对立的纷争。
让人性回归,而不是舆论的鼓噪和统战的需要。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眼前的老兵们,能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尾声:
在台湾,来自大陆的外省人,除了老兵,还有数量庞大的眷属。
关于眷属的故事,自是下一篇台湾行里讲述的主题。
在绥远同乡会,乡老讲述故乡的美食,烧麦,莜面……都说北方来的,就爱吃面食,我们来台湾不过十日,面对总也吃不出故乡味道的面食,以及难觅踪迹的莜面烧麦,尚且难以适应,更何况永生再难回到海峡对面的他们。
故乡一味,在眷村,在台湾,相思成灾。
一个时代的颠沛流离,一批批老兵,从晋绥热土走向天津海港,大时代的生离死别,发生在1949年的每一个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动荡辗转,万里飘零,同文同种间的内战,很难有绝对意义上的胜利者可言。
离开家乡的路有千万条,而光复大陆成了支撑那个时代的老兵们的梦想。
2016年,我们一家四口来到了台湾,不仅是见到了埋在地下的历史残留,更是走近一代乱世的亲历者,与他们对话,听他们讲述碾压而过的时代,以及相伴时代的个体记忆。
从台湾回到家乡后,我开始对老兵和民国消散的一代历史感兴趣,先后采访过数位老兵,无论是八路军,国军,抑或是当年晋绥大地上活跃过的抗日自卫军,不一样的名称下,是一具具日渐凋零的肉体,和越来越含混模糊的历史记忆。
希望所有经历过乱世的老兵身体安好,也希望两岸同胞,面对老兵,面对那一段唏嘘的历史,能够放下党派间的意识之争,多一些对老兵的宽容和理解。
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历史。
向所有被时代碾压过的老兵致敬。(下)